6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我省社科界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反响强烈。为进一步推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走深走实,我们陆续推出系列省内专家学者建言文章,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周相兵 花季传煤一天一次教授
四川山地位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带,海拔落差大、地域广阔,山地面积占比超过70%,山地旅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但受四川“西多东少”空间格局影响,地质灾害呈多发、频发、高发态势,防治工作存在调查评估精度不足、监测预警能力不强;新一代遥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不够、隐患风险识别能力有待提升,游客安全风险担忧尚未有效缓解;山地旅游设施承载能力和旅游装备智能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制约了全省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影响了四川山地旅游整体发展质效。针对这些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山地旅游区域安全隐患排查与风险评估,在重点防治区“靶向”部署综合遥感识别系统。一是强化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充分运用星载、航空、地面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多源综合遥感观测体系,开展多方法、分层次、多尺度综合遥感动态调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底数与动态变化,动态完善地质灾害风险数据库。二是提升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与地面调查精度。通过获取超高精度影像与高分辨率三维地形数据,细化微地貌与裂隙发育状况分析,结合地面调查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结构,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能力与技术支撑水平。三是优化重点区域靶向部署。重点在川北山区、川西横断山区高山峡谷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防治区等高风险区域优先部署综合遥感识别系统,切实提升灾害风险识别精度与预警能力。四是用好普查成果,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五是健全防灾避险预案,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六是巩固“十三五”防灾减灾成效。七是深化政校协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完善山地旅游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一是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能力。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省、市、县、乡、村、景点“六级群测群防”体系,夯实群测群防组织网络,压实防灾减灾责任。二是扩大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布设覆盖面。加快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站点布局,持续优化监测点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增强基层监测预警能力。三是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完善模型构建与适用性分析,提升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下的智能分析、科学预测与适应能力,不断提高预警模型的精度和准确度,增强风险识别与预警效能。四是构建山地旅游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和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系统整合风险评估、隐患治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要素,建立全流程、闭环式山地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为我省山地旅游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支撑。
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巧用“风险码”科学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一是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地旅游生态系统响应机制研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我省山地旅游区域生态系统的响应机理与演化过程,系统开展生态环境效应评估,重点研究川西北高原旅游区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特征及趋势,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与适应性调控路径。二是破解山地旅游灾害风险精准防控与工程防护技术难题。对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重大需求,聚焦山地旅游区灾害风险防控与重大工程安全防护科技瓶颈,完善山地链生灾害风险防控与工程安全防护理论技术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山地旅游防灾减灾救灾综合防御能力。三是构建地质灾害高精度预警预报模型。依托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动力学过程与成灾机制研究,构建多类型、多参数、高精度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与自适应智能预警技术,提升灾害监测、识别、预警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四是建设“风险码”智慧防控系统。将地质灾害易发区信息、危险性区划信息、监测预警信息等纳入“风险码”统一管理,实现相关信息自动采集、智能提取与快速发布,推动省级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智慧化防灾减灾能力。五是持续开展小型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系统推进小型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与工程治理,不断消除存量风险隐患,夯实基层防灾减灾防线。
建立安全制度与标准,优化山地旅游“三二一”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世界旅游名山认定工作。一是健全山地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与行业标准。加快制定四川省《山地旅游体系建设及服务规范》,系统完善山地体育旅游安全应急管理相关制度、法规、条例及标准体系,夯实山地旅游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安全管理基础。二是优化山地旅游区域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合理降低山地旅游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一二三”向“三二一”升级转型,提升山地旅游整体产业层级和发展效益。三是积极推进“世界旅游名山”认定工作。参照《世界旅游名山认定标准》,系统开展认定申报,进一步强化我省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品牌塑造,积极参与世界山地旅游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四川山地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数智化赋能旅游装备,提升山地旅游安全保障能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关键传感技术突破。围绕地质灾害监测领域,重点攻克微机电系统、智能图像识别、高精度定位、超宽带通信、毫米波雷达等新型传感器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装备智能诊断与远程维护技术、无人值守自动监测巡检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二是推进普适型智能监测装备研发。基于物联网与现代传感器技术,持续攻关研发低功耗、低成本、适应复杂环境、能够动态反映地质灾害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普适型监测仪器设备,提升基层自动化监测能力与适应性。三是强化个性化智能预警装备创新。开发面向多场景的智能服务推荐算法,研发低成本便携式、抛撒式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装备,推动监测预警手段多元化、装备配置智能化。四是构建山地旅游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快建设集数据采集、处理、共享、应用于一体的山地旅游数据平台,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成套智能装备示范工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水平,推动山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